混汞的一些知识点

2021-09-15

作者:

浏览量:


 在混汞过程中,汞对金的润湿效果受金的粒度和单体解离程度、金汞的成分、矿浆介质的pH值、矿浆的浓度和温度、矿物成分以及混汞的工艺配置、设备和操作条件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金颗粒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共生体对混汞效果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颗粒与周围矿物的解离程度,即磨矿(即对砂矿的擦洗和破碎作业)粒度。混汞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较高的矿浆浓度和较大的磨矿和出矿粒度。一般来说,适合混汞的金颗粒在-L到+0.1 mm之间.前苏联伊尔库茨克研究院砂矿重精矿混汞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我国某矿磨矿周期中,混汞板磨矿zui大粒度为0.15mm作为金粒未磨的标志。在此粒径范围内解离的金颗粒可立即与汞混合,回收率可达77% ~ 78.8%。因此,在完善的混汞操作条件下,混汞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自然金在这方面的单体解离程度。当金颗粒较细,覆盖有泥状物或薄膜时,混汞效果不好。在高矿浆浓度条件下出矿时,0.03mm以下的微细金粒容易随矿浆流失,在汞板上不易与汞形成汞齐,使回收率下降。

混汞厂家认为在所有金矿中,砂金的纯度高于脉金。在脉金中,氧化带矿石中的金的纯度高于原生带矿石。在自然金中,除了金以外,银是主要成分。天然黄金中银的含量决定了它的颜色、比重以及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此外,自然金还含有铜、镍、铁、锌、铅等杂质。在混汞实践中,“纯”金容易混汞,重金属杂质过多会影响汞和金的质量,降低混汞效果。当金颗粒与黄铁矿、脉石共生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聚集在汞板末端。

混汞厂家认为金颗粒表面可能覆盖着不同的薄膜,薄膜的厚度从小于1微米到100  m不等。形成这种薄膜的物质包括研磨过程中从外界带入并机械粘附在金颗粒上的物质、铁磨损后产生的氧化铁、金矿物成分与杂质反应产生的物质以及工作机械上的油造成的污渍。这些薄膜通常应在研磨过程中或在与汞混合之前通过添加化学品(如石灰、氰hua物、氯化铵、重铬酸盐、高锰酸盐、碱或氧化铅)来去除。

以上就是关于混汞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了解相关知识,选择合适自己需求的产品和设备。



相关新闻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